这里或许有个文艺片,这里或许有个恐怖片。不知道你会闷到睡着,还是吓得更睡不着。
1980年代法国小城一栋破旧的居民楼中,电梯摇摇欲坠,物业不管。于是居民开会讨论自费换电梯。
全票通过,唯有一位住在二楼的大叔以从不使用电梯为由拒绝出资。于是众人一致决定:以后他将无权使用新电梯。
这是法国电影《心房客》(Asphalte)的第一幕,好似一把剪刀,缓缓割断了个体和团体。
在这栋破旧的居民楼里,大家明明裹着自己的孤独如云团一般漂移,却无法互相慰藉。偶尔透过猫眼偷偷看一眼对门徘徊的陌生女人,心里还要默念:不是这里,不是这里。
不肯出资换电梯的大叔看上了邻居家的电动自行车,自己也去买了一部,没想到骑着骑着却晕倒了。不幸的是,自行车的车轮是电动的,持续转了一整晚,直接把大叔的双腿绞断了。
醒来之后的大叔,不得不依靠轮椅行走。面对自己没有使用权的电梯,大叔无比心塞,只得趁没人时偷偷搭电梯。
为了避免搭电梯时被人看见,大叔决定记录下每一户的上下电梯时间,凑出一个自己能够使用电梯的安全时段——深夜。
影片中的另一组人物是住在同一楼面的少年及过气女星。二人偶然相识,真真假假地展示自己,但是并没有因为相遇而改变各自的境遇,顶多是失望醉酒痛哭的时候,有一个陌生的邻居在一旁默默关照着。
在少年的陪伴下,女星通过旧录影带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是穿越了好几种人生吗?也不尽然,“我只是在看电影罢了”。
这两对人的际遇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又似乎并不难得。双方小心翼翼又带有冒险的意味,彼此与其说会产生很深的羁绊,不如说只是抱着孤独的人还怕什么的心态,姑且相处。还伴随异性间的荷尔蒙涌动,也许很快便会风流云散。
由于掩饰事故的需要,NASA要两天后才能来接他,于是两天内,老奶奶和宇航员之间开始了鸡同鸭讲的奇怪同居生活。
破冰始于一部电视剧。老奶奶看得津津有味,早已看过该剧的宇航员忍不住嘴贱,把人物遭遇统统剧透给了老奶奶。谁知老太竟抹泪表示再也不追这部剧了,宇航员嘟哝:“谁知道你看剧竟然那么投入。”
双方仍是陌生人,老奶奶向他隐瞒了自己儿子在狱中的羞耻现实。但是信任逐渐产生,当老奶奶再次出门为他准备粗麦粉当晚餐时,宇航员问了一句:“你不会不回来了吧?”
晚间,老奶奶问宇航员,太空是什么样的?他想了想,拿了纸笔,绘了一幅他眼中的太空——星星是众神的眼睛,他们透过星星俯视人间。宇宙不是完全的黑暗,星星就像一个一个的小洞,洞的后面是光芒万丈。
那些被孤独的云团裹住的人,如果这样想,孤独的外面也许是光芒万丈,是否能得到些许安慰?
但是事情又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有些缺失无法补漏。老奶奶家的厨房漏水,宇航员试了三次,甚至把零件全部拿出来一一标上序号重组,依然在将走的时候发现还是在漏水。
影片中的故事源自于导演/编剧塞缪尔·本谢区特在1980年代度过的青春期时的构想。想必他早熟,又因为孤独而分外敏感,身在灰败的居民区过重复的生活,脑筋却活络,期盼没头没尾的偶遇打破一成不变的孤独。
故事酝酿了那么多年,他早已不是少年,也明白了孤独和个人的人生轨迹就像漏水,远不是偶遇就能止漏的。即使偶得太空来客,他终归也是要走的。
影片结尾,一只巨大的蓝色铁皮垃圾箱的门没有关好,在风声下一开一合,发出诡异的声响。片中的人物都为这个声音困惑过,少年以为是马戏团走失的老虎,夜班护士以为是婴儿的哭声,笃信宗教的老奶奶则认为是魔鬼的声音。
所以人心各不相同,即使众神之眼的后面是万丈光芒,投射到各人心里的东西依然很不相同,互相理解永远是困难的。
当来接宇航员的直升机升空,过气女星站在窗口注视着飞机升空,周围纸屑纷飞,表情却似重新有了希望。
但是这栋千遍一律的破旧居民楼,首先就引发了观众的共情。如果从小在这样一栋楼里住过(中国城市观众尤甚),曾有过的孤独和幻想夹杂着楼道里陈旧的气息,即刻被唤醒。
童年曾有过夏夜睡不着,在全家熟睡后爬起来透过天井寻找邻居家还有没有亮着灯的,看到一盏灯亮着便觉得安慰,和影片中的情绪也非常贴合。
情绪之外,这个在导演心里发酵了几十年的故事也早已不仅仅是镜头中的那三组独立的相遇。
一定有非常完备的人物设定,才能让这些人物在镜头中展现的只是冰山一角。完整的人生,潜伏在洋面之下,静静地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