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657

新闻资讯分类
咨源汇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之城市建设促发展发布日期:2024-09-05 浏览次数: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过去大规模的增量建设,向存量的提质改造和增量的结构调整并重转变,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内需潜力巨大。例如,早期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已经开始老化,部分地下水管道不通畅,燃气管道老化导致安全隐患逐渐显现等问题,都迫切需要更新改造。同时,城市更新亟需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更新不仅有助于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城市更新行动是个系统工程,就是以城市整体为对象,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城市体检评估为基础,以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为路径,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行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近日表示,2023年,我国将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聚焦居民所思所想所盼所急,持续在解决突出民生难题、创造高品质生活上下更大力气花更大功夫。

  城市体检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前提。倪虹介绍,2023年,我国将在设区的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找出小区在养老、托育、停车、充电、活动场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更新改造。开展完整社区试点,以体检成果为基础,补齐设施和服务短板,打造一批完整社区样板。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我国将继续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今年计划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以上,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同时,要大力推进加装电梯,开展住宅外墙安全整治、适老化改造等群众关切的项目。

  既有建筑和老旧街区的改造利用也将持续推进。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推动有特色、有历史记忆的厂房、商场、办公楼等既有建筑的有机更新和复合利用。实施老旧商业区、步行街、老旧厂区等老旧街区更新改造,推动街区功能转换、产业转型、活力提升,打造一批精品街道、创意园区、城市客厅等活力街区。

  我国还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2023年,新开工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10万公里以上,改造建设雨水管网1.5万公里以上,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倪虹介绍,将加快建立城市更新制度,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实施模式;改进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持续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等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据了解,目前各地积极性较高,陆续出台了城市更新政策法规,完善制度机制,探索多种实施模式。例如2023年3月1日,《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将正式实施。北京市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创新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基层发现问题发出召集信号,相关部门迅速到场,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有力保障了基层一线、群众身边的事“有人办、马上办、能办好”。很多城市首先开展城市体检,找出问题短板,然后制定城市更新规划、计划,再统筹推进老厂区、街区、老旧小区改造、居住社区建设、既有建筑改造、内涝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和新城建等城市更新项目的落地。

  2021年11月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在北京等21个城市(区)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为期2年。旨在通过试点探索城市更新统筹谋划机制,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探索建立城市更新配套制度政策。2022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结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和各地经验做法,形成《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便于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在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就是城市更新的重点;城市体检的结果,就是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依据。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期待什么、操心什么,我们就要着重抓什么,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获得感。”倪虹说。

  “半年没回家,路又变宽了。”近日,在武汉从事快递行业的“县城青年”吴升踏上了返乡路途。春节后,他决定留在家乡,和父母一起经营民宿生意。

  “现在家里的民宿生意还不错,去年7、8月份盈利就达到了9万元左右。”吴升说。

  位于“城尾乡头”,广大县城是中国的底色所在。这个春节,各地年味正浓,一篇篇强产业、畅循环、优环境的“小城故事”正在广袤大地上徐徐展开。

  临近年关,26岁的吴升开车行驶在从武汉到神农架的旅游公路上,道路旁茶园生机勃勃,新居坐落其中,一幅风光秀丽的林区美景图展现眼前。

  神农架林区,是湖北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也是我国第11项世界自然遗产。2022年6月20日,郑渝高铁襄万段的正式开通,打通了神农架北上南下、东进西行的便捷通道。曾经的偏僻山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道路通畅,百业兴旺。交通运输,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既是发展要义,亦是百姓所需。

  在山东临沂市莒南县,居民纪翔翔的生活因为交通改善也发生了大变化。“我家住老城区,单位在新城区,过去因‘断头路’的阻挡,开车上班要绕大圈,现在从家出发开车五六分钟就到了。路通了,心都顺了!”

  “通的不仅是道路,更是民心。”莒南县十字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怀红说,近年来当地政府要求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功能与品质,提升广大市民的出行体验。随着一条条道路的贯通,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出行问题,更为莒南县打造宜居城市、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拉大城市框架、实现城市建设与居民生活品质双提升贡献了力量。

  包头巾的大嫂“咔嚓”一声,一串沃柑沉甸甸地落到手中;系围裙的大叔手抬肩托,把一筐一筐的果子搬到地头;路边,一辆挨着一辆的货车整装待发……浔郁大地,暖阳普照,广西贵港市的沃柑正迎来丰收。

  广西贵港市地处我国优质水果黄金带——北回归线上,兼具气候、环境和富硒土壤等自然秉赋,产出的水果果实甜脆可口、色泽红亮。由于恰逢每年春节前上市,当地的沃柑也成了广受消费者喜爱的“年柑”。

  当地果业从业人员介绍,沃柑经过洗果、包装后,每公斤价格比之前会高出约0.4元。按照贵港市种植13.5万亩的沃柑总量来计算,洗果环节可为当地果农增收约1.6亿元。

  县域的主体构成是乡村,乡村产业振兴是县域经济繁荣发展的支柱与支撑。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底气,不仅源于生产之变,也源于相关产业链条的日益完善。

  1月中旬,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现代集约化数字化的畜禽养殖园区十分忙碌。一枚枚鸡蛋从鸡舍被传送带输送出来,自动分拣、快速打包。通过科技赋能,该产业园可实现鸡舍智能化温控、饲养机械化装备、鸡蛋自动化分拣、粪污无害化处理等精准养殖,形成从源头到投入、生产、产出各环节的数据追溯体系。

  此时在辽宁省东港市,45岁的马廷东看着一排排红透了的草莓滴溜溜地挂在秧上,脸上止不住笑意。“这11栋草莓大棚就能卖165万元。”

  20年前,在北京修空调的他决定返乡创业,经过不懈努力,现已拥有草莓种植面积180亩、蓝莓种植土地600亩、软枣猕猴桃种植面积120亩,年产值可达960万元。

  在东港,有近10万户农民和马廷东一样从事草莓生产。草莓大棚就像载满收获的船,为他们带来好光景、新生活。截至目前,东港草莓产业已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紧密而完整的产业化链条。草莓占地面积发展到20.1万亩,年总产量31.6万吨。

  “接下来,我们要保质量、求产量,扩大电商规模,把鲜果卖出国。”马廷东说。

  居民的幸福感,藏在县城机体的细枝末节,与“硬件”“软件”的升级改造都息息相关。

  家住山东临沂市莒南县十字路街道大曲流河社区的刘世花,谈起近几年社区的变化话语间充满幸福。刘世花说,她家位于县城新城区和老城区的连接点,以前社区道路坑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甚至许多村民家中“倒灌水”的事情经常发生。如今当地实施了城市改造,情况得到大大改善。

  “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不但让我们搬进了新楼房,还建了大广场,前面临河,有花有草,环境超好。”刘世花说。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鲍家沟村,村民夏全梅说,以往“河道内外垃圾乱堆、大风一吹垃圾乱飞”的情景不再有了,偷倒、焚烧垃圾的现象也几乎看不到了。

  据了解,伴随当地持续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群众的生活品质大幅提升。截至目前,通过整合资金2.24亿元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5座、生活垃圾中转站90座。湟中区垃圾转运覆盖率从2019年的34%提升到了95.7%。

  “村里环境整体改善后,村民们配合垃圾转运车统一收集生活垃圾的积极性更高了,谁不夸咱环境变化大!”鲍家沟村村委会副主任鲍占福说着,眼里满是自豪。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城乡设施互联互通、统筹提升人居环境宜居宜业……随着一系列推进县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不断落实完善,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的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将得到更好满足,从而为持续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数字文化产业迎来良好发展机遇。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创新游览体验方式,推出文化创意产品……在增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承载力、展现力和传播力等方面,数字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高空俯瞰古城西安,横平竖直的街道错落有致,被四四方方的城墙箍住——因此,西安又叫作“四方城”。始建于隋唐时期的西安古城墙,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城垣建筑。

  日前,2022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十佳案例公布,西安城墙管委会“数字化助力西安城墙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入选。

  点点手机,就能听讲解,获取细致的导览服务信息;戴上VR眼镜,可通过无人机“起飞”游览;通过数字投影等技术,在唐长安城智慧沙盘、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可以沉浸式领略大唐风情;借助文物保护监测系统,时刻掌控文物的细微变化……通过种种数字技术,西安城墙正以更丰富的方式展现绝代风华。

  每天清晨,年过七旬的西安市民郭彦民,都要在城墙下的环城公园遛弯,多年来雷打不动。“我家住在城墙根儿,是在城墙边长大的。我们对它的感情啊,深着呢!”

  多年来,西安城墙管委会建立运行“1+N”管理机制,“1”是指建立一套保养、维护、巡查机制;“N”就是指动员全社会向城墙保护机构及时反馈维修建议。

  西安城墙已经有1400多岁了。随着城市发展,地铁穿行其下,沿线商业繁华,保护范围不仅包括墙体,还有木质建筑和护城河,如何及时准确给它“开药方”是个不小的考验。

  在永宁门城墙下抬眼细瞧,黛青色的墙面上,每隔几十米便并排着3个不起眼的圆柱体。“这是垂直型固定式倾角仪,可以精准监测南门瓮城内墙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西安城墙管委会文保旅游部工作人员解志远介绍,倾角仪、梁式测斜仪、测缝计、沉降监测点、水平位移监测点等监测设备及点位,遍布在全长13.74公里的城墙上,犹如“十八般兵器”,对城墙墙体及附属建构筑物的安全状况进行监测。

  “除了城墙上的监测点,我们还在护城河一圈设立31个地下水位监测点,在地铁经过城门处设立震动监测点。这些数字化检测设备提供了海量数据,为我们精细化保护城墙打下坚实基础。”西安城墙管委会文保旅游部负责人高衡介绍,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建立了城墙文物保护“四色”分级预警系统,设立城墙沉降和裂缝的预警阈值,用绿黄橙红代表预警等级,再根据预警等级执行不同的应对措施。

  2021年年底,西安城墙经历了一个“小手术”。那年夏秋两季降水量增多,城墙四处马面出现裂缝、错台和鼓胀,触发了红色预警。经过比对城墙长期监测数据,专家团队立即确定了抢救措施,采用城上卸荷、城下加固的办法,很快缓解了病害裂缝和位移。

  每年在西安城墙举办的“新春灯会”和“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吸引着大量游客,也离不开数字化助力。“我们运用动静态荷载监测,测算出城墙所能承受的最大动、静承载力,加上客流监测和计算,让文旅活动对文物的影响降到最低。”解志远说。

  “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治疗,到‘未病先防’式预防,数字信息技术赋能让西安城墙文物保护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运用三维扫描、自动化监控等技术手段,让城墙延年益寿。”高衡说。

  “哎哟,好高!”游客赵妍戴着VR眼镜,紧紧握住同伴的手。头上的玻璃屋顶外,一架无人机已经“载”着她飞出老远,从空中俯瞰城墙美景。

  自行车、电瓶车、游船,现在又多了“无人机+VR”,城墙游览方式越来越多。西安城墙景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云平台可以远程控制无人机自动飞行,“空中览古城”很受游客欢迎。

  唐长安城智慧沙盘坐落在城墙南门上,通过灯光数字投影,展示了“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唐城风貌;在过水涵洞遗址,遗址与多媒体画面虚实结合,带游客探寻古长安城水利体系的奥秘……

  除了新奇的游玩方式,景区智慧化建设更为游客提供贴心服务。“景区小程序的功能真不少,语音导游、景点推荐、电子导航、单车停放点等导览信息都很清楚,还分享了‘最佳拍照点’。”赵妍笑着说。

  近年来,西安城墙高峰期客流量日均近2万人,最大客流量达10万人以上。在西安城墙管委会信息中心,大屏幕实时显示客流量、温度等数据,1000多个安防设备接入中心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文保监测、客流统计、热成像周界监测及区域绊线入侵检测等多项功能。

  西安城墙管委会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汤远尘介绍,这些智能化设备可以对各种安全隐患做出快速响应,既保护好文物,又保证游客人身生命安全,大大提升了景区的管理效率。

  “文旅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一条必由之路。智能景区的打造,带来了更新的游览体验和更高的管理效率。”西安城墙旅游公司总经理苏宁说。

  如果不能实地游览,来一场博物馆云游也能“解解渴”。西安城墙唐皇城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基于三维采集技术推出了数字博物馆,打开小程序,便能360度进行观赏。博物馆开发的“小武士极速夜跑”H5小游戏还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对西安城墙的关注。

  “引发兴趣、引起关注,让更多人爱上文物,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推陈出新带来了更多可能。”苏宁说。

  数字空间消费正在成为新风尚。不久前,“西安城墙小武士”系列数字藏品一开售便被抢购一空。为了吸引更多人来城墙走走看看,西安城墙旅游公司还开发了一款叫做“砖集·升平”的数字藏品,购买者可以获赠一张西安城墙主题活动门票。

  “这种文化消费新场景不仅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也为线上线下联动带来新途径。”苏宁介绍,“前不久我们上线了‘长安IN’文旅数字平台,实现了产品到平台的跨越,目前已开发51款数字藏品。”

  “这个表情不错!”西安数字怪兽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的动画师周阿娟对着镜子做出各种表情,为“唐小妃”制作三维动画寻找灵感。

  周阿娟介绍,“唐小妃”是以西安城墙常驻演出《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中的人物为原型创造出来的虚拟数字人。西安城墙管委会打造了“唐小妃”“城小将”等文化IP,1月22日大年初一,以它们为主角的原创CG动画《盛唐天团——奇幻上元夜》在全网发布,既有历史韵味又具现代感的卡通形象带观众云游城墙灯会。

  “西域商人进入城门要出示‘过所’(通行证),唐朝时的大雁塔是10层而不是现存的7层……在动画制作中,我们非常重视历史文物的活化。”数字怪兽影视制作公司负责人石超群说。

  “新颖的数字文化产品可以更好地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基于数据信息,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游客兴趣点,推动技术革新,让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展示传播插上翅膀。”高衡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