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657

新闻资讯分类
年轻过的乌鲁木齐人民电影院“圈儿”还有年轻人吗?发布日期:2024-09-19 浏览次数:

  那么,人民电影院那一“圈儿”正是我初识乌鲁木齐的第一站,尽管已经是10年前,但所感所见仍历历在目。

  记忆中的人民电影院那一“圈儿”很热闹:店连着店,人围着人,夜市上的烤肉摞着烤肉,电影院门口的花香气、炒瓜子香一阵阵飘着。

  人民电影院的精彩之处不只在于电影院本身,而在于外延的路,和由路延伸的小巷,就像是一根树干的分支,巷路相通,盘根错节。

  绕一圈人民电影院转盘,路过红旗路、民主路、文艺路、建设路四条路口,随意往其中一条路深入,店铺鳞次栉比,有一种旺盛生长的特性。

  前些年,人民电影院升级改造,志鹏炒货搬离了电影院楼体,但搬得不远,和电影院隔一个路口,三分钟就到。

  店面太小、太闷,老板志鹏只得坐在门口乘凉,来来往往之间有人驻足、进店,“老板,来半公斤瓜子儿。”

  除了人民电影院能看电影,还有一个“和平影院”,后来叫“和平影剧院”,是乌鲁木齐最早的电影院之一,也就是如今的和平都会。

  我原以为此处已“人去楼空”,没想到这里还在放映、营业,也有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正笑闹着取票。

  电梯门一开,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灯光昏黄,食客不少,大部分朋友都选择坐在了窗边。

  我也选了个窗边的座位,本想拍出夜幕之下的繁华,却被不算干净的玻璃窗劝退。

  转而转转店内,朋友聚会、家人聚餐,不同年龄的朋友都有,或许这里也早已除却“约会圣地”这一单一标签。

  一口“莫西多”冰咖啡,咖啡品质还是和从前靠精品咖啡出名的时候一样,把特调做得不甜、不怪,还有本身咖啡的浓郁。

  店里棋盘格的地砖,每张桌子上都可以见到的国际象棋……我们窝在沙发上,一杯咖啡配盘儿棋,又是当代年轻人日常想退休的一天。

  一杯摩卡入口,先喝到微凉的甜奶油,紧接着就能尝到温润的苦咖啡,奇妙的碰撞。奶油不腻、不过分甜。

  这家开的时间不长,满打满算五六年,但是我在乌鲁木齐所有葡萄树店面里最喜欢的一家。

  整体有些俄罗斯式的装修风格,配上墙画、装饰,更像是一家独立甜品店,少了连锁店复制式的无聊,多了些独特的小情调。

  和店内的周姐聊起人民电影院这一圈儿,她说最初的记忆是这里特别适合遛弯儿。

  逛一逛、吃一吃,再沿着红旗路走到中山路,大包小包的回家,买的东西虽然不贵、质量或许也没那么好,但很快乐。

  烤翅老周还是坚持“昼伏夜出”的作息,白天在家准备酱汁、串鸡翅,下午出摊、凌晨6点关门。

  晚上8点,乌鲁木齐的太阳还挂得很高,他身着背心,额头直冒汗,一口BT辣、一口蜜汁香,一卖就是十四年。

  “那时候生意好,这一片儿是乌鲁木齐真正的‘不夜城’。”老周告诉我,在生意红火的2000年初,一天能卖出上千只烤翅。

  “现在买的人没那么多了,我还是按老时间营业,这是一种我给大家的承诺吧。”

  辣到必须要来个冰饮解渴,转身便走进隔壁的便利店——时代购物,又是一处藏满了回忆的地方。

  在乌鲁木齐的街头巷尾还没有星罗棋布八点半、每日每夜的时候,时代购物就几乎凭一己之力撑起了乌鲁木齐的便利店。

  还记得我第一次逛时代购物的时候,那些写了英文字的铁皮盒糖,从没喝过的小众饮料……处处都让人新奇。

  如今在众多便利店里时代购物或许不是最出挑的,也或许不是离你家最近的,但总有些回忆,是只有在时代购物才能“买”到的。

  城市慢摇2、英皇、“城5”、天界丽都KTV……想听大家说说,那里有你的回忆吗?

  一家杂粮煎饼开了十几年,下午5点出摊,到凌晨4点关门,我诧异:煎饼摊怎么开到这么晚啊?

  老板磕开一个鸡蛋,熟捻地边摊边告诉我:“下夜班的人、喝酒的人都爱吃,熬过夜之后不知道吃什么,一口煎饼就很方便。”

  听了老板的安利,我随即继续向前,没成想已经晚上8点了炸串摊还没出摊,只好下次再来吃。

  听说他家就在巷子里开了二十年,以前是父亲炸串,现在两个女儿接过了家庭的接力棒。

  如果觉得煎饼、炸串都吃不饱,可以转而奔向文艺路,来一碗扎扎实实的羊肉酸汤馄饨。

  据说,这家馄饨从1999年就在新大附近开卖了,2003年搬迁到了人民电影院附近。

  店面不大,6张桌子;菜品不多,三种食物:羊肉馄饨、鸡肉馄饨、面肺子……就这样一开开了二十年。

  馄饨馅是手工剁的,吃起来的口感很像家里做的丸子,比机器压制的丸子更劲道耐嚼。

  再来一口汤,酸香沁人,足够征服味蕾。吃到身体微微发汗,反而有种消暑的轻松感。

  和时代购物属于同一家“顺明”,原先饭店是和人民电影院门口的时代购物连通的,整整一排都是他家餐厅。

  来一份他家的午餐必点——辣皮子拌面,面条筋道顺滑,辣皮子口口皆香,带着点辣味,但越嚼越甜,越品越香。

  在这一圈儿里,还有一处极为适合聚会的餐厅,最初是靠大包子出名的——鸿春园。

  相传,最早的鸿春园饭店创建于1891年,原名“杏花村”;到了1932年,由于生意兴隆,改“杏花村”字号为“洪升园”,1938年又将字号改为“鸿春园”;1959年,鸿春园饭店搬至民主路……

  历经岁月变迁,鸿春园在易址、关店中沉沉浮浮,直到2017年,当年关店的鸿春园重新开业了,就在益天洋商务酒店的楼上,“记忆鸿春园”铩羽而归。

  人民电影院这一圈儿,说大不大,好像来来我还在这儿;但说小,我逛了几次,也还没逛完。

  比如红茶社、安老太第一碗、一家我还没找到的凉皮店、郁香拌面,还有传说中的“和平艾力”、过去式的人民饭店……太多宝藏。

  从老人民电影院到新圈子、新店铺,从来都是时代弄潮儿,从来都有热闹市井,与人间烟火作伴。

  人民电影院这一圈儿,是一种情怀,不论如何,它都一直在,我们也有机会在这里一次次地与旧日烟火重逢,把生活这个圈,画得更圆满一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