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657

新闻资讯分类
河南省:决定启动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布日期:2024-09-29 浏览次数: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探索农民持续增收机制的重要平台。为贯彻落实2018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国务院及农业部、财政部部署,结合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经研究,决定启动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和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坚持姓农、务农、为农、兴农宗旨,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立足优势特色产业,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任务,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为重点,聚力建设规模化种养基地为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创新农民利益共享机制,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打造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一是以农为本,三产融合。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以促进产加销、贸工农、农文旅一体化发展为核心,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坚决防止非农异化,不能成为少数加工企业的工业园。

  二是集群发展,创新驱动。推动技术集成、产业形态、营销模式、公共服务等创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聚合释放产业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避免产业园一家企业垄断独大现象。

  三是多方参与,农民受益。坚持城乡统筹,倡导开门办园、“有边界,无围墙”,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注重吸引多元主体、全社会力量参与产业园建设。坚持为农、贴农、惠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让农民分享产业园发展成果。

  四是绿色发展,生态友好。发展绿色产业,创设绿色政策,推广绿色模式,大力推行农业节水,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率先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污水、废气排放达标,垃圾有效处理。

  五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统筹兼顾,因地施策,强化政府规划引领、机制创新、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发展、投资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形成多种有效建设模式。

  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四年成体系”的总体安排,建成一批生产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将产业园打造成为优势特色产业引领区、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区、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

  (一)发展功能定位准确。产业园建设思路清晰,发展方向明确,突出规模种养、加工转化、品牌营销和技术创新的发展内涵,突出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主体功能,注重规模生产、加工转化、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开发,防止生产、加工与科技脱节,避免出现只有加工没有农业生产基地,或只有农业生产但加工不匹配、加工转化能力不强等问题。

  (二)规划布局科学合理。产业园建设与当地产业优势、发展潜力、经济区位、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相匹配。产业园创建方案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并与有关规划相衔接。产业园有明确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全面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科学确定产业园规模,防止产业园规模过大或过小。

  (三)建设水平区域领先。产业园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好,各项指标区域领先,现代要素高度集聚,技术集成应用水平较高,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规模经营显著,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园区建设主导力量,体制机制创新活力迸发。围绕“四优四化”和《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确定的重点农产品及加工业,有不超过2个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并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总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的50%以上。

  (四)绿色发展成效突出。种养结合紧密,农业生产清洁,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全面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质量可追溯,产品优质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覆盖,绿色食品认证比重较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五)带动农民作用显著。入园企业积极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通过构建股份合作等模式,建立与基地农户、农民合作社“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有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具体举措。园区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原则上应高于当地平均水平30%以上。

  (六)政策支持措施有力。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统筹整合财政专项、基本建设投资等资金优先用于产业园建设,并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有明确的政策措施,政策含金量高,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水、电、路、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备。

  (七)组织管理健全完善。产业园建设主体清晰,管理方式创新,有适应发展要求的管理机构和开发运营机制,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建设格局。

  因正式通知正在会签,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请各地按照上述条件和要求先行准备,于5月20日前报送材料。收到此预通知后,请抓紧向领导汇报。

  依据省农业厅《关于开展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预通知》精神,近期要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现将省厅《通知》转发给你们。请你们接到《通知》后结合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聂新鹏副巡视员讲话,认真学习,准确把握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的实质和要求,组织创建申报工作。每个县(区)可自愿申报1个。

  2017年6月,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巡视员聂新鹏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方案编制完善培训班上,就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重要讲话,现将整理后的讲话印发你们,请你们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学习贯彻,准确把握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的实质和要求,切实推进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近半年作出了一系列部署要求。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招数,而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汪洋副总理要求,“要努力把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三园建设好,使其在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中发挥‘加速器’的作用”。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对产业园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完善、建设运营、创业创新等提出了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快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3月下旬全国春耕生产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会议又作了专门部署安排,强调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宁缺毋滥,突出农业特色,带动农民增收。

  中央这些部署要求,是我们推进产业园建设工作的基本遵循。如何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我体会,可结合“三个大背景”来领会理解。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对此进行了系统部署。习强调,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时期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汪洋副总理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有载体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园就是这样的载体。要以产业园为载体,激发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和功能升级,促进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价值创新,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拉动新消费,推动农业发展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示范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农产品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消费方式日趋多样,加工制成品需求快速扩张,功能化、多样化、便捷化成为新趋势,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促转化。中央提出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就是要大力推进规模生产、加工转化、品牌营销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把我国农业的一些优势资源转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把“放管服”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打造便利、公平的市场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长期以来,农业管理部门多头设置、职责交叉,部分领域政府管理缺位、越位、错位,农业投资“散、小、乱”,资金整合难、融资难、保险难、人才引进难、技术推广难等困难还十分突出。中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就是要通过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放管服改革举措落地,切实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创新优化服务,打通土地、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现代要素入园的通道,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近些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农业产业园实践探索,以农业园区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积极成效。

  初步统计,目前已有河北、江苏、浙江、江西、陕西、贵州、四川等20多个省开展了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如,浙江省政府2010年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十二五”期间建设了10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0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00个特色产业精品园。江西省政府2013年下发意见,决定用3-5年建设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陕西省政府2012年下发意见,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了300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各地在推进产业园建设上,主要有五方面做法。

  一是强化组织推动。河北、陕西、贵州等省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牵头的产业园建设协调机构,浙江省每年召开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两区”建设现场会。

  二是搞好顶层设计。省政府制定意见、编制规划,各县市细化政策、落实规划任务。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有力度的财政支持政策,整合撬动各方资源支持产业园建设,如河北省2015年以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8.3亿元用于园区建设。

  四是打造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四川眉山市打造出“大基地+大加工+大销售”的泡菜产业园,将小泡菜做成产值超百亿元的大产业。

  五是优化营商环境。配套制定了人才、科技、用地、金融等服务政策,如陕西省出台了现代农业园区条例。

  一是农业科技园区。主要突出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农业技术推广样板、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

  二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主要突出现代农业示范、试点等功能,强调改善园区技术装备条件、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发展绿色生产。

  三是农产品加工园区。主要突出龙头企业为带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

  四是设施农业园区。突出建设智能化温室、设施大棚,推广工厂化育苗、立体栽培、物联网等先进技术。

  五是休闲观光园区。依托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文化遗产、田园风光、绿水青山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从共同点看,注重推动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产业园集聚,激活发展动力;注重科技立园,强化技术集成、示范展示、转化应用;注重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动新型经营主体主导园区发展;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营;注重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农业园区、循环发展园区等绿色园区;注重加强政策支持和管理服务,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从不同点看,此次中央强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突出了规模化生产、加工、营销协调发展,强调的是产加销一体化、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和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与传统的园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如江苏省2010年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通知中就强调,要统筹谋划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有条件的可以在园区内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设施,并没有把加工作为园区建设的必要条件。

  汪洋副总理强调,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平台,建设这个平台主要目的是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和技术支撑,推进改革创新。产业园建设一开始就要把方向搞正,必须“姓农、务农、为农、兴农”。从申报创建情况看,各地对汪洋副总理指示的把握还有一定偏差。

  贯彻落实好汪洋副总理指示精神,首要必须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产业园姓农,就是要以农为本,突出农业特色。汪洋总理称产业园不能是戴草帽的机器人、不能异化走样。有的产业园,与农民只是简单的原料买卖关系,农民没有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这类园区,取了个农业名、戴了顶草帽,但里面还是机器人,不姓农。这些园区实质上建在哪里都成,不能说农民在园区内打工、就是带动农民,不搞园区农民也要打工。产业园务农,就是要围绕农业干,服务农业、农民。

  五常大米产业园农民入股的产加销一体化合作社已达到326家,这些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品种、技术、管理、品牌、市场等服务,促进了产业做大做强。产业园为农,就是产业园要为了农民建,带动农民增收。五常大米产业园农民入股的产加销一体化合作社是产业园内最广泛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农民充分分享了二三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

  目前,产业园内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合作社与农民是买卖关系的多、是股份合作关系的少。建设产业园,不能光追求产值,产值大不带动农户不行,要鼓励农民合作入股,这才是产业园发展方向。产业园兴农,就是要吸引和集聚土现代要素,打通先进生产力入园的通道,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把产业做大,使农民增收,这是根本目的。

  按照汪洋副总理提出的“四农”原则的工作要求,我们对各地申报的60多个产业园进行了认真评审。我们发现,部分产业园尽管创建工作积极性高,在有些方面也很有优势和特点,但在贯彻落实“四农”工作要求上还有一些差距。

  具体表现在:部分产业园为农、利农的机制创新还不足,特别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财政资金股权化改革等新的利益联结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成型的模式还还比较少;部分产业园的利益分享机制以订单合同、吸纳就业为主,公司与农民之间仅仅建立了简单的买卖或雇佣关系,农民还难深入参与经营管理活动,从而分享增值收益;个别产业园只有企业加工,没有农业生产基地,带动农户不强;个别产业园存在一股独大现象,仅有一家占绝对优势的企业垄断主导产业,其他企业、行业都为之服务,形成众星拱月之势。

  我们将认真贯彻汪洋副总理指示,按照“四农”的有关要求,开展创建、认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

  一是开展产业园创建方案复核。农业部、财政部将通过暗访、明考、专家评等多种方式,对需要完善创建方案的30个产业园进行复核,并把贯彻落实“四农”要求作为重点复核内容。对创建方案审核不通过的,尤其是对于“机器人戴草帽”、只有企业加工、没有农业生产基地的,一家独大、一家独办、不带动农户的,区域范围过小、带动农户能力不强的,将不予批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是加强产业园调度和监测。研究建立产业园建设运行监测制度,定期调度分析发布产业园经济运行、农民增收、绿色发展、三产融合、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重点评价各产业园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情况,为创建和认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提供量化依据。

  三是加强创建绩效考核。农业部、财政部将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考核评价,建立能进能退、动态管理的激励机制。对创建成效显著、带动农民作用明显、年度绩效考核成绩合格的产业园,继续给予一定的奖补支持,对达到标准的将授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称号。对创建进展缓慢、带动农民作用难以发挥的产业园,将采取通报、限期整改直至撤销其创建资格的处理措施。

  四是将“四农”要求纳入认定指标范围。将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机制等情况,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指标体系,并严格依据认定指标体系,客观评价产业园是否达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标准。

  农财两部按照中央要求,要求建设以规模种养为基础、产业园龙头企业带动、现代要素集聚、体制机制创新、有明确界限和范围、“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创建评审过程中,我们发现,各地方对产业园创建定位的认识还很不统一,出现问题最多、失分最多的地方就是产业定位发生了偏差。

  农财两部对申报的产业类型没有明确的限制,既可以是大米、玉米等粮食类作物,也可以是棉油糖、猪牛羊等大宗农产品,果菜茶等地方特色经济作物。产业类型没有负面清单,但要求产业必须有特色、发展基础好。这次申报创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各种产业类型均有所呈现,但是申报创建成功的,都是一些发展基础好的产业园。如黑龙江五常、庆安、浙江慈溪现代农业等产业园主导产业为优质大米,湖北潜江龙虾产业园(稻虾共生)和江苏泗阳产业园主导产业为水产,当然还有许多产业园主导产业为果菜茶等特色优势产业。

  农财两部要求产业园有清晰的、相对集中的主导产业,数量不能超过3个,主导产业产值达到产业园总产值的50%以上。各地可以从两方面来把握:一是主导产业要少而精。在一个区域中,一般都有多个农业产业,但可以称为主导产业的一般就1、2个。如果主导产业数量多,产业关联度下降,各产业很难都实现产加销一体化。二是主导产业要清晰。如某省申报的产业园,主导产业确定为三个,即棉花等大田作物、红枣等经济作物、畜禽等养殖业,名义上有3个主导产业,但实际上有多个主导产业。这种主导产业不清晰、产业间关联度不够的情况,许多园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部分园区已被淘汰,部分园区需要在完善创建方案阶段进一步优化。

  农财两部要求主导产业必须有一定的规模,但并没有明确具体规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通过几年的努力,要使每个产业园年产值达到或超过30亿元,建成一批集中连片的大型原料生产基地或产业带,形成对二三产业的有力支撑)。

  产业园到底多大比较合适?各地申报的产业园,有的基地规模较小、仅有4000亩,有的较大、达到200万亩甚至以上;有的产值较小、不足5亿元,有的较大、超过150亿元。

  产业规模应该根据产业发展实际确定:对市场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战略性优势产业,规模可以大一些,如眉山东坡泡菜、黑龙江五常大米、广西横县茉莉花、重庆潼南的柠檬,基地规模就超过10万亩,甚至更大,这应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主攻方向;对市场面向本省、本地区的区域性特色产业,规模就可以小一些,比如5000头的奶牛产业园,3000亩的蔬菜产业园,但这不应是国家产业园的主攻方向。在创建评审过程中,专家们综合统筹,对基地过小或者过大的(过大后产业类型太多、太杂),普遍未予考虑。

  中央要求现代农业产业园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实现全环节升级、全产业链开发。

  一是产业链要长,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一些地方申报的蔬菜产业园、休闲农业园,产业链条较短,多为鲜销或观光,不符合国家产业园的创建要求。

  二是产业要集群发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基地规模较大,需要多个龙头企业带动,形成集聚发展态势。一些地方申报的产业园,由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和加工厂都是一个企业的,这类园区不具备公共属性。

  三是产业融合要上水平。具体水平需根据产业发展实际确定。我们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初步提出了一些具体指标,如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力争达到2.5:1左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占比不低于20%,品牌化率达到80%左右,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额占总销售额15%以上,这供各地参考。

  中央将建立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体制机制作为产业园创建的重要任务,农财两部要求产业园农民可支配收入应高于当地平均水平30%以上。

  一是提出了利益联结机制,但没有提出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机制。大部分产业园都是这种情况,如一些园区提出了以企业+基地为主要特征的土地流转型,以企业+农户为主要特征的订单农业型,这两种农民与企业都是买卖关系,农民很少或没有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这不属于国家产业园的主攻方向;

  二是提出了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机制。这方面个别园区做的较好,已经做了很好的探索。如黑龙江省五常市,他们在交流材料中,提出了2种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模式:以企业+合作社为主要特征的合作社入股企业型,以合作社+企业为主要特征的合作社组建企业型,这两种模式农民参与充分参与了产后初加工或者深加工,充分分享了二三产业增值收益,这应是国家产业园的主攻方向。目前,五常市大米产业园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的合作社已发展到326家,农民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合作社委托企业代加工、社员跑市场,深度参与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申报情况看,一些发展建设较早、规模化一体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建设管理体制。东坡泡菜产业园建立了正县级的管委会,统管县泡菜产业局,组建岷江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平台,实现了产加销、建管运一体化管理。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也搭建了领导小组、管委会、独立国资开发公司“三位一体”的工作架构,形成融资、建设、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个区域,涉及区域内多个产业、多类主体、多方面的建设,农业部门只能管一个环节、难以实现全面管理,因此需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创新产业园管理运营方式。11个成功创建的园区,普遍借鉴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机制,组建管委会、开发公司来建设管理农业园区。这些经验值得推广借鉴。

  产业要发展,需要资本、技术、人才等现代要素进入,需要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好的营商环境,现代要素和企业是不愿意进来的。建设产业园,要从优化营商环境抓起。

  一是放管服改革是否到位。主要看群众办事是不是门难进、脸难看,腿上多跑、网上少跑。东坡泡菜产业园,聚集了60家泡菜加工企业,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五常市大米产业园,产加销一体化企业有48家、合作社326家。这些地方为方便群众办事,普遍精简审批,开辟“绿色通道”,推行集中式、一站式服务。

  二是政策支持是否到位。当前许多地方农业发展遇到了资金整合难、贷款难、用地难、自然风险防范难等突出困难,破解这些困难,需要在政策上创新。比如,在破解用地难上,广东省创新性地将产地初加工、田间冷链仓库、农机存放库棚、烘干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业附属用地范围。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设用地上优先保障园区需求。

  在财税政策上,四川省就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各县市在整合资金上动了真格。泡菜产业园设立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农业信贷风险基金,全面实施了蔬菜特色保险和蔬菜价格指数保险。这些优惠政策,是创建国家产业园的基础要求,临时画个圈圈申报国家产业园,不可能有这些政策基础支持。

  这次创建评审,我们按照标准从严、程序规范的评审总要求,通过材料审核、实地核查、现场答辩等方式,开展了遴选评审工作,总体上实现了工作目标,但也存在时间短、经验不足、一些通过遴选的园区质量还不高等问题,还有许多值得总结完善的地方。在评审程序上,以后,我们将认真总结这次经验教训,充分借鉴文明城市创建等经验,采取暗访、明考、专家评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地方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前期工作。在评审内容上,以后将突出审核发展现状情况,尤其是工作基础情况、产业发展情况、农民增收情况、营商环境情况,真正将发展基础好、潜力大、有积极性、干劲足的产业园选拔出来,对脑袋拍的响、未来展望的好但现状差的,坚决不予考虑。

  创建是一个过程,而认定是一个结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采取先创后认、边创边认、不创不认的方式,成熟一个认定一个,成熟一批认定一批,对符合认定条件的产业园,由农业部、财政部发文授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称号。今年我们分两批批准创建一批产业园,明年我们将从前两批批准创建的产业园中,择优选择10-20个符合条件的予以认定,没有通过认定的继续创建,超过创建期未予认定的,取消创建资格。对一些地方把产业园当成一个项目,申报工作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热闹过后创建没动静的,产业园建设推进缓慢的,坚决不予批准创建或认定。

  农业部、财政部将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经济运行情况监测和创建绩效评价。在经济运行情况监测评价上,近期我们将拟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组织各地定期分析经济运行情况,研判发展走势,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希望各地方大力支持。在创建绩效评价上,农财两部将确定产业园绩效指标,每年组织绩效评价,科学评估各地产业园发展成效。